勃朗學堂:民宿國標的“人居文化”如何理解?
國家標準《旅游民宿基本要求與等級劃分》(GB/T 41648-2022)在7.2.1中明確提出:“建筑裝修體現地域特色人居文化”,這是民宿標準中新增加的內容要求,體現出標準對民宿產品特性的深刻理解與對文化要素產品化的專業水平。 今天勃朗民宿酒店設計公司小編為您帶來民宿國標的“人居文化”如何理解?
對民宿產品品質的更高要求
“人居文化”是一個復雜的社會學概念,從宏觀層面來講,是指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受各種因素影響所形成的一種居住樣態,呈現出不同文明的鮮明特質和顯著特征。
《韓非子·五蠧》講:“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有圣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群害,而民悅之,使王天下,號曰有巢氏。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惡臭而傷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鉆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說之,使王天下,號之曰燧人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鯀、禹決瀆。近古之世,桀、紂暴亂,而湯、武征伐。”
由此可見,在中國人的世界觀中,建筑、烹飪、水利(農業)、制度是文明發展最為重要的標志性要素,而建筑的發明創造位居首位,是文明啟動的導因和演進的平臺。
建筑作為文明進程的一種符號, 一方面受不同區域獨特的氣候、地形、地貌、材料、技術等因素制約,形成了形態各異的建筑工藝特色。另一方面受社會制度、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的影響更形塑出不同形式的建筑使用樣態,構成為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區域最為鮮活的建筑居住文化特色。
因此,民宿國標增加“人居文化”的條款內容意義深遠,是對民宿產品品質提出的時代性要求。因為,與城市星級酒店等住宿業態不同,民宿是從土壤里生長出來的一種深度體驗性住宿業態,民宿的外觀造型、建筑結構、空間組合、流線設計到、空間裝修裝飾風格、環境氛圍營造等是民宿產品鮮明特色的主要內容和符號標識,是民宿所在地獨特生活方式展現的重要環節。這就要求民宿產品必須接地氣,必須體現所在地“地脈”“文脈”“人脈”的獨特內容,從而在建筑環境中呈現出與消費者日常生活構成巨大反差的別樣生活形態,從而使消費者在體驗中實現“逃離”“反叛”與“平衡”的心理滿足。因此,通過建筑外形、調性風格、環境品位折射出獨特的空間氛圍,營造出一種舒適靜謐的居停氛圍,給消費者一段美好的消費時光與難忘的體驗感受是民宿人居文化需要高度關注的品質內容。
民宿產品生產方式變革的新趨勢
從微觀技術層面來看,“人居文化”的概念提出無疑是對民宿產品生產方式提出的一種更為貼近現時代旅游消費體驗性需求的創新要求。
從建筑形制來看,中國南北氣候懸殊,東西山陵河海地理條件各不相同,加之各民族、各地區不同的風俗習慣、生活方式和審美觀念,因而中國傳統民居形成了鮮明的民族特色和豐富的地方特性。
按照劉敦楨教授《中國住宅概說》(1953年)的相關研究,中國傳統建筑經過漫長的歷史演進,大致形成了九種類型:
(1)圓形住宅:主要分布于內蒙古自治區的東南兩面與漢族鄰接地區。
(2)縱長方形住宅:主要位于華北、華中城郊手工業者和農民住宅。
(3)橫長方形住宅:這是中國小型住宅中最基本的型體,數量最多,變化也最大。
(4)曲尺形住宅:這是城市附近和鄉村中常見的住宅形式。
(5)三合院住宅:由橫長形住宅兩端向前增擴而成,有橫三合院、縱三合等變形。
(6)四合院住宅:有2000多年歷史,對稱性平面和封閉式外觀是最重要特征。
(7)三合院與四合院的混合體住宅:前部四合院與后部三合院聯為一體,外部用高墻封閉,是南方城市中常見的一種方式。
(8)環形住宅:福建永定客家土樓是典型代表。
(9)窯洞式穴居:與黃土峭壁面成90度向內伸入,同時與地面平行的穴居。
因地制宜,民宿建筑外觀與周邊環境協調,與土地、環境有機聯系,與歷史、地域精神有效對話,民宿建筑才有生命力,才能煥發出人居文化的燦爛魅力。
從建筑技術來看,中國傳統建筑極為重視與環境的協調融合。如北方冬天寒冷,建筑外墻較厚,重視保溫、隔熱功能,普遍使用火坑、火墻、火爐、火地的建筑方式,利用熱輻射原理,使火坑等中的磚、土及石材吸熱后再慢慢放熱以長時間維持室內溫度。南方炎熱,建筑則注重通風及改造室內小氣候,通過建筑朝向、結構、平面形式、材料使用等手法調節微空間氣候環境。干熱地區的藏族民居主要用泥土、塊石等大量吸收白天熱量,晚上再逐漸釋放出來,達到調節室內溫度的效果。西雙版納、廣東地區等濕熱地區因溫度高,熱輻射強,則采用盡量遮陽,減少墻體以少吸收熱量,底層架空以利空氣流通等手段調節空間環境。中原和西北地區采用土窯洞的建筑方式,冬暖夏涼,節能效果明顯,更適應氣候變化和防風沙的需要。
從裝飾工藝來看,中國傳統建筑極為重視含蓄優雅的品位塑造。常常采用“寓意”和“興象”的手法,營造出喜慶、祥和與充滿想象的空間格調。
所謂“寓意”是建立在中國古人“觀物取象”基礎上的一種抽象思維和表述邏輯。指人們在會觀察事物后敏銳地把握住事物的本質與特征,形成一種似是而非的“象”。這種“象”,來自于對原始事物的觀照,但絕不是對原始事物的被動接受與機械復制,而是基于抓住事物結構性關鍵點基礎上的一次新的構形,是視覺被動接受與思維主動選擇、重建的統一。將這種全新的“象”以某種藝術的、抽象的、簡潔的方式表述出來,傳達更為深層的意義,便是寓意的表達方式。
所謂“興象”是詩學的概念,朱熹在《詩集傳》中說:“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即是通過某種形象化的中介物,表現深層次的意義,創造一種意象,從而起到傳遞“不可言之理,不可述之章”的作用。
在中國文化中,從建筑到雕塑,從詩詞到繪畫,寓意和興象是被最廣泛采用的藝術方式和手法,其目的在于通過形象化的方式,創造一種意境,從而更為藝術,更為美好,更為深刻地表達人類對自然、社會的感悟之心。
因此,在建筑裝飾中,中國傳統建筑常用蝙蝠、鹿、魚、鵲、梅等圖案寓意福、祿、年年有余等吉祥之意。用梅、蘭、竹、菊、歲寒三友等圖案隱喻氣節、品格、節操等高貴品質。上述種種含蓄的裝飾手法不僅符合國人的審美習慣,也確實能給欣賞者提供較大的想象空間和悉心揣摩的余地,形成了建筑的某種調性與品味。
當然,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審美時尚,在追求“物感”審美的現時代,由材質,而不是由繁復的裝飾附加物所呈現出流暢的空間、線條、造型、塊面與光影更符合“少即是多”的美學需要;視覺沖擊后的空間舒適;普通物件背后的故事與內容則更能觸發消費者情感按鈕,這是民宿空間裝飾中需要高度注意到的關鍵性要素。
因此,標準中“人居文化”的條款就是要求民宿建筑環境營造時應充分吸取中國傳統建筑的精華,尋找、選擇、匯集與自身風格一致的,符合“約定俗成”象征含義的建筑語匯,按照現代消費與審美需求予以加工使用,賦予傳統符號新的意義,從而達到傳遞出民宿所想傳遞的審美意義。同時,民宿更需要順應不同地區氣候、地勢等自然環境的需要,與大環境有機融合,創造符合人體工程學和消費行為學的舒適空間功能。
因為,與城市星級酒店等住宿業態一樣,民宿也是以建筑為憑借,在空間與周邊資源要素共同構建的環境氛圍中實現功能滿足與情感傳遞的綜合性住宿業態,這就要求民宿產品必須符合住宿業的相關規范,符合和滿足消費者行為舒適度、知覺舒適度的相關需要,建筑是民宿產品的主要內容,“人居文化”的基礎和前提是舒適的功能和愉悅的空間感受。
只有圍繞一個內容主題的“活性”產品加入,讓空間有趣起來,讓空間舒適起來,讓空間活起來,讓空間有效起來,空間才能演繹出“人居文化”。
標準對民宿建筑“人居文化”的關注是對民宿產品品質要素的特別性描述,更是對民宿產品生產提出的更高要求。
版權聲明:新聞咨詢欄目是編輯整理全球前沿設計風尚和行業動態作為分享和交流,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標簽:   民宿國標 民宿人居文化 民宿酒店設計公司